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064章(1 / 3)

&esp;&esp;上头那个贾文和那么年轻,一看就是很多年前的他。得是永康元年左右(公元167年),灵帝才刚刚继位那会儿,那都多少年前了,距离现在三十年了有。

&esp;&esp;那个时候的自己,贾诩回忆了一下,应该刚刚举孝廉,在老家凉州当郎官。

&esp;&esp;曹操惋惜地看向贾诩:

&esp;&esp;“文和,你……”

&esp;&esp;他想说“你糊涂啊”,但仔细想想,人家投靠的是始皇帝,自己还能和始皇帝比?

&esp;&esp;所以别说其他的贾文和向始皇帝效忠了,就是他这个改投大秦,别人也不会觉得贾文和眼光差。

&esp;&esp;这么一想,简直心塞了。

&esp;&esp;没关系,还有更心塞的呢,比如第三个人。

&esp;&esp;荀彧看向郭嘉:

&esp;&esp;“奉孝,解释一下?”

&esp;&esp;郭嘉挠挠脸:

&esp;&esp;“嘉怎么知道?嘉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。”

&esp;&esp;荀彧一看就知道这人在心虚。

&esp;&esp;无他,之前那个少年郭嘉就对秦人态度暧昧,现在直接来了一个真的投靠了大秦的,怎么能叫人不联想?

&esp;&esp;再说了,上头那个郭嘉年轻俊美,看着应该不到三十的样子。

&esp;&esp;郭嘉自己是二十六岁时才被引荐给了曹操,之前都在隐居不出仕,说不好上头那个他到底投靠曹操了没有。

&esp;&esp;别不是从曹操帐下跑路的吧?

&esp;&esp;三十多的郭奉孝理直气壮:

&esp;&esp;“嘉不知,不要看嘉,嘉对明公忠心耿耿!”

&esp;&esp;不到三十的小年轻郭嘉干的事情,他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稳重郭嘉不认,休想攀扯到他身上。

&esp;&esp;曹操连忙打圆场:

&esp;&esp;“奉孝岂是那等会轻易改弦易辙之人?当年他瞧不上袁绍,去看了一眼就直接离去了。”

&esp;&esp;言下之意要是天幕上的郭嘉看不上他曹操,根本不会投靠他。既然投靠了他,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就被别人拐跑。

&esp;&esp;现在的曹老板还没到日后那种随便猜忌别人的时候,正值壮年的他心胸比日后宽广得多。

&esp;&esp;《三国演义》里编撰他杀害吕伯奢一家时说出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不教天下人负我”的名言,将他刻画成一个心胸狭隘不择手段的奸贼。

&esp;&esp;不过曹操显然并不是这样的人。

&esp;&esp;官渡之战后,他打败袁绍,从对方的官署中获取了许多书信。其中就有自己的部下因为认定官渡之战曹操必输,提前和袁绍眉来眼去,答应此战结束就投靠袁绍的承诺。

&esp;&esp;可曹操清点完毕后不仅没有计较他们勾结袁绍的罪责,反而还当众将所有信件烧毁,并表示“袁绍势大时,我尚且不能自保,又何况诸位呢”。

&esp;&esp;这个举动虽然是为了拉拢人心,但他能做出这样的事情,就足够证明他的心胸了。

&esp;&esp;换成袁绍,他才不管什么拉拢不拉拢属下,肯定要计较的。

&esp;&esp;田丰当初劝说袁绍,袁绍不听他的意见,导致自己兵败。事后想起此事每每懊悔不已,却还是二话不说一听谗言就把田丰杀了,完全不知悔改。

&esp;&esp;只因为他认为“田丰现在肯定在笑话我没有听他的话”,这才是真心胸狭隘。

&esp;&esp;是以曹操只是惋惜地看着天幕,并没有迁怒郭嘉他们。

&esp;&esp;“操又失一大才也!”

&esp;&esp;始皇帝怎么回事,怎么就盯着他的谋士薅呢?他承认自己帐下确实人才济济,但这也不是对方这么做的理由。

&esp;&esp;刘备的人才不香吗?孙权的人才不香吗?袁绍的人才不香吗?刘表的人才不香吗?

&esp;&esp;不要光盯着他一个人啊!

&esp;&esp;同一时间的其他汉末位面,曹操们都在扼腕叹息。

&esp;&esp;好在已经拥有郭嘉和贾诩的曹操还能端得住,他们很确定被拉拢的不是自家谋士。而没有得到两人效忠的,就开始头皮发麻起来。

&esp;&esp;能不能给个准话,被拉拢的文和与奉孝是来自哪一年?

&esp;&esp;文和不用担心,那上头的文和大概率和少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好版主